![]() |
孔子答林放礼之本![]() 林放问礼之本,子曰:大哉问。礼,与其奢也,宁俭。丧,与其易也,宁戚。 林放,根据郑康成注解,林放鲁国人。程树德在集释里面,引古人注解,说林放也是孔夫子的弟子。孔夫子主张用【礼乐】办政治,用【礼乐】来教育,用【礼乐】来修道。礼有礼的形式,礼有礼得根本。林放就问孔子,【礼】的根本在哪里。孔子说【大哉问】,【大哉】就是你这一问,问得很大,很赞叹他这个问。 【礼】在古时候有五种,一个是【吉礼】,祭祀的时候,祭自己的祖宗,祭祀叫【吉】,为什么【吉】呢?祭祀祖宗就是不要忘记祖宗,有祖宗一代一代的,才有自己的父母,有父母才有我们这个人的生命。我们讲求【作人之道】,一切对于我们有恩德的人,我们都不要忘记,我们都要回报他。汉朝的韩信,少年贫穷,饭都没的吃。河边洗织布的纱,就等于现在洗衣服的女子。有时候就拿些饭菜给韩信吃。后来韩信做了大将军,用千金来报漂母。那我们人受父母的恩德,没办法计算,所以人对于父母在世的时候,要好好的尽到【孝道】,奉养父母那不必说,父母不在世的时候要祭祀,祭祀就是不忘本,要报恩。不忘本就是【厚道】,厚道之人才有福。祭祀祖先,不忘本,这就是【孝道】,这叫【吉礼】。【凶礼】就是丧事。还有军队的【军礼】,【宾礼】是国家对外的外交关系。【嘉礼】就是结婚的婚礼,做寿拜寿的寿礼,这都是【嘉】。一共五种礼。 【礼,与其奢也,宁俭。丧,与其易也,宁戚】。除了丧礼以外,其余的那些礼。孔子说:【与其】选择奢侈,那我【宁愿】选择节俭。一个【奢】一个【俭】,孔子为什么宁愿选择【俭】呢?因为【奢侈】处处要劳动人家,无论是【吉礼】、【军礼】、【宾礼】、【嘉礼】都要恰到好处,不要过分。过分了之后,就是劳动大众,铺张浪费,说不定还会引起不好的后果。孔子倡导节俭,遵循中道,吉礼要做到恰到好处。 丧礼宁愿【哀戚】,丧礼上孝子哀戚,自己也不必管什么,丧事由家里其他人来料理。就是在礼上面有一些不足的地方,人家也不会见怪。人家也原谅【孝子】这种孝道,因为【哀戚】才是孝子自然流露的那种【孝道】。要是【易】的话,在孔子看来,那不是真正的尽到【孝道】。易是和易,是办事情很和顺,很有条理。遇到丧事,就是父母之丧的时候。孝子心里痛苦哀戚,没办法管其它事,一般没办法把丧事办的很和顺,很有条理。 孔子对林放的问题,先是赞美他这问题的伟大。然后,跟他讲,一个【奢】一个【俭】,包括除了丧礼之外,其余的【礼】都宁愿采取俭。虽然这个俭也不是合乎【中道】,但比过分的奢要好。【丧礼】方面,孔子宁愿选择【哀戚】,【哀戚】是孝道,【孝悌之道】是【仁】的根本;【仁】的根本就是【礼】的根本。节俭也是处处想到别人,不要因我自己举行礼,劳动大众,让大众接受,遭遇不可预料的后果,这就是【仁心】,就是【礼之根本】。 责任编辑:徐贵儒
|